老師,我(孩子)想學好鋼琴。
老師,我(孩子)鋼琴都彈不好。
老師,我(孩子)都不知道自己在彈什麼。
音樂教育的大環境中,每個音樂人學琴的初衷都不太一樣,有的人是自己想學琴、有的則是因為家長的期望。期望著孩子能在學琴中培養出審美觀以及好品格,從中經歷、體悟人生,建造出受挫力、毅力、以及持之以恆、克服困難的能力。不論基於什麼樣的理由,希望透過音樂,使自己(或孩子)變得更突出,是所有音樂人一致的共識。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音樂人在學習的路上愈來愈迷茫、逐漸失去自己學琴時的初心、甚至最終選擇了放棄。
這篇文章,希望可以給正在學習音樂的你,一個自我審視、重拾熱情的全新觀點。
學琴,你學的是什麼?
音樂是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音樂與聲音之區別,在於音樂需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並且能夠傳遞情感與信仰,與人交流、溝通、建立人際關係,並且學會做人之道,像是一種語言。
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音樂潛能,如同大部分人都有學習說話的能力般,我們都是從試著開口把聲音說出來,並在毫無辨別詞彙能力之下時開始探索語言。回想幼兒時期,大人不會阻止我們嘗試發聲,即便詞不達意也不停止繼續跟我們對話,而是讓幼兒在不斷地體驗、交流中學會說話。舉例來說:大人在我們吃了一口蘋果後,反問蘋果好吃嗎?睡前一邊幫我們蓋被子,一邊告訴我們被子要蓋好唷~久而久之,我們就知道蘋果跟被子怎麼說了。
同樣的,抽象思維概念的表達,也是從生活中去細細體會。就像孩子走路跌倒後所得到的關心,使孩子反向了解「痛」該如何表達;當心愛的冰淇淋不小心掉到了地上,透過大人安慰的話語,孩子便學會了如何表達「傷心」的感受。
孩子都是在自然的情境裡延展語言能力,把環境中所體驗到、具體看見的事物,透過語言所描述,經由與人反覆的對話,將物質和思想的感覺連結到真正合適的詞語上。父母並非一出生就拿著生字卡教我們認字,相反地,在我們還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耐心、持續期待地對我們著「叫爸爸」、「叫媽媽」,讓彼此都在錯誤中經歷進步、充滿喜悅的氛圍中成長。
會彈奏樂器不等於學好音樂
想學好琴,應該先放下急躁的心。初學者在讀譜、操作樂器之前,可以先體驗音樂,透過仔細聆聽、搭配律動,給予足夠的時間認識音樂的整體性;將抽象的音樂轉化成具體的感受,體驗到音樂的存在性,能夠增加學習樂器的動力。如果心中沒有想表達的音樂,縱使學會了如何”操作”樂器,學到的僅是如何用手指在琴上彈奏出聲響,無法真實表達出音樂的內涵。
彈樂器之前,先談聽覺。
一般聽力健全的人是不需要任何預備知識就可以「聽」音樂,不會彈鋼琴的人也能聽音樂,即便是出生不久的嬰兒,也會對音樂產生不同的反應,隨著旋律的變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動動小手或小腳;隨著音樂的發展身體也可能開始移動或停止。
據以上所說,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音樂潛能,音樂潛能必須在豐富且充足的音樂環境中建立,給予大腦刺激,才能鍛鍊、培養出天賦的機會,先從「聽」音樂開發音樂的基礎能力:聽出準確的音調、辨別力度的強弱、保持穩定的節拍。
學生在學習聽音樂的語言時,是透過觀察環境和自我探索而學會的,仔細聽聽看這聲音感覺像什麼?帶給你什麼樣的情緒?不妨以熟悉的事物引導畫面作連結,想像從大自然或生活的體驗中找出音樂的元素;當你聽見斷奏與圓滑奏的時候,風聲和雨滴會使你聯想到哪一個?接著試試將身體跟著音樂擺動,再將手放到琴鍵上,摸索一下短促的觸鍵怎麼彈,把所聽到、感覺到的結合樂器,從「體驗」中理解如何用音樂說話。至於老師帶領學生體驗樂句時,也能在同樣的句子,示範奏出不同的語氣,加入旁白能加深學生感受上的吸收力。
從做中學 (learning-by-doing) 行中思 (reflection-in-action) 的過程來培養孩子。以音樂的本質為首,身心放鬆的狀態更能靠近音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的動力,也有效減少因協調性不佳、視譜困難而造成的挫折感。
帶著音樂邀請樂器
大量獲得音樂體驗的學生,基本上聽力具有一定的敏銳度,這樣的學生近乎以音樂視為喜樂的泉源,更奇妙的是,無論是「主動想要學琴者」,亦是「被受邀請學琴者」,都有極大機率能讓他們雙眼發亮、神情彷彿充滿好奇心,在還沒開始學琴前,心裡似乎已萌發了一絲 「這樣樂器願不願意與我一起玩音樂呢?」的小小聲音。
習慣配戴兔耳朵的學生,在學琴的過程中,不但會身不由己地跟著旋律哼唱,甚至還能哼出細節,像是漸強漸弱、大小聲的對比等等。每當新曲子擺到面前時,則會迫不及待地嘗試彈奏,並在聽見怪音、好像彈錯的時候,主動停下來尋找問題,再三確認譜號和調號,自動修正錯音(搞清楚到底是白鍵還黑鍵)。
找回音樂本質!
Annie老師曾經接手一位琴齡一年多的 6 歲學生:
【學生上課前的狀態】
彈琴的手型:指腹貼鍵完全平坦
彈琴過程中:眼睛不斷關注手部,同時還要認譜上的音符(頭不斷上下擺動)
從第一堂課就能見學琴帶給她許多的挫折感。彈琴的手型,往往是初學者的一大罩門,既然手型的問題無法立即解決、肌肉建立是需要時間導正,不如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吧,帶領學生開啟一雙兔耳朵!
令人驚奇的是,這位學生「聽見」了音樂後,突然間如同小燈泡亮起般的張開眼睛,為了想彈出所聽見的音樂,主動嘗試矯正手型,漸漸地也明白好聽的聲音必須透過長期的練習,才能夠好好保存下來。
當學生在學琴中陷入低潮時,大人不妨試試拿出「體驗音樂」的秘密武器重燃孩子對音樂的感知力,如此一來,學生愛上樂器的幅度機率將大大提升,還能逐漸的奏出一首接一首流利的音樂語言,不知不覺的你會驚覺!原來這正是樂器吸引人們去學習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