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Ravel: Menuet sur le nom d’Haydn
拉威爾:《以海頓之名的小步舞曲》

一九〇一年,海頓(Josef Haydn, 1732-1809)逝世一百周年,法國的知名作曲家們,共同以音樂創作來紀念他,受邀創作的包括德布西、杜卡斯(Dukas, 1865-1935)、丹第(D’lndy, 1851-1931)等。拉威爾為此創作了此曲。拉威爾將海頓之名的字母對應成音名後,構成五個音“B-A-D-D-G”之主題;採用了德國傳統“H”,即我們所說的自然“B”、“D”和“A”是其各自的音高名稱,“Y” 和 “N” 對應於若通過字母重複音階時,它們將落入的位置,分別為“D”和“G”。音符的這種進展在歌曲中反復出現,時而在旋律中,時而在背景中。隨著樂曲發展,將音型逆行倒轉後,變為 “D-G-G-C-B”,而主題的逆行則為“G-D-D-A-B”,主題使用了不同樣貌呈現。

此曲為G大調,採AABA輪旋二段體。A段的和弦幾乎都添加了第七音,開頭兩個和弦“ii7”和“iii7”彼此相鄰,這是在調性和聲中很少見的編排手法,拉威爾甚至還使用了“viII”和弦,這在古典樂中幾乎是看不到的。B段經過緊湊的的模進並將調性轉入B大調,以B為持續低音,中間聲部出現一連串向上行的半音階和聲群,而高音部和弦為向下嘆息的音型,在極複雜且不和諧的和聲中,導出A段主題的再現,主題的後半段作了些調性的變化,最後以緩板速度將尾奏返回到原調G大調。這是一首優雅的小步舞曲,其裝飾奏、樂曲結構和大多數調性轉換的編排,受十八世紀音樂的影響,隱約讓人回想起海頓早期的古典音樂時期,卻充滿了拉威爾獨特的二十世紀和聲。

“Ondine” from Gaspard de la unit
《加斯巴之夜》〈水妖〉

創作於一九〇八年,是拉威爾具演奏的高超技術及重要性的鋼琴作品之一,困難
度甚至勝於巴拉基列夫(M. A. Balakirev, 1837-1910)的《伊斯拉美:東方幻想曲》。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十九世紀法國詩人貝特朗(Aloysius Bertrand,1807-1841)於一八三五年所完成的散文詩集《加斯巴之夜》(Gaspard de la Nuit)。此曲描寫著住在湖底宮殿裡的水妖,愛上世間的男人,而在朦朧月夜裡,化作夜露水滴輕敲意中人的門窗,打算誘惑意中人與她共赴水底,卻遭受拒絕後的悲痛心情。拉威爾將水妖的柔情蜜意、神秘的奇幻世界,以及波浪的來去變化,淋漓盡致的描繪出來。連續不斷的琶音,描寫流水的世界中,傳來那可憐的水妖哀切的啜泣。


〈水妖〉採自由奏鳴曲式,升C大調,4/4 拍子。曲中有一個主要的動機,為描繪水
流的波動音型,由右手單獨在導奏以極小聲(ppp)和極快的連續重複和弦引入猶如水波的蕩漾和月光反映在湖面上忽隱忽現的情景,營造出神秘、格調高雅的寧靜氛圍。接著悄悄地進入呈示部,開啟如水妖迷人歌聲的第一主題,由左手在升D音唱出如詩中「聽!聽!」(Ecoute! Ecoute!)低語般的主題旋律。旋律線條使人聯想到水妖的形象,音樂遵循著水妖的舉止和思想,並在音量上保持最微小變化。緊接著出現相似素材的第二主題,旋律仍在水波音型伴奏的襯托下展開,後來隨著故事的發展,在力量和感性上的增強,變得更加複雜。


發展部是由呈示部的第一主題素材加以變化而成,在升C音上三度的升E音奏出第一主題,在溫和、歌唱的氣氛中銜接了新的素材,當水妖像男人示愛時,在低音域展現迥異的情緒,在暗沈的音色中逐漸上升的音型,描繪出水波高漲,和水妖蓄勢待發的愛意。隨著織體的變化,音樂變得越來越舞動,達到全曲最高潮樂段,第二主題融合水波的音型,上下聲部成反向進行,大幅度起伏的琶音與快速轉換的和聲,似乎到處都有水崩塌,奔放出極高昂的情緒,表現出水妖遭拒絕後的痛徹心扉。經過一陣風浪般的熱潮後,並以滑奏的方式呈現水波音型,力度逐漸減弱,音樂走向具有回想風格的再現部,由屬調重現第一主題。接著到達毫無升降記號的C大調,調性產生冷卻效果,以單音旋律宣敘風格中吟唱著第一主題,如同詩詞「淚如雨下」(elle pleura quelques larmes)。當水妖的愛意絲毫得不到回應,音樂突然急轉直下,尾奏以華麗的琶音進行,瞬間橫跨了三個八度,力度從pp瞬間增強到ff又立即減弱,猶如詩中所描繪水妖霎那間的「狂笑一陣」(Poussa un éclat derire),載著難以承受的絕望,又逐漸平靜的情緒,最後回到升C大調,以連續琶音的水波音型漸弱收尾,水妖如夢似幻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