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Granados: “Quejas o la maja y el ruiseñor” from Goyescas
葛拉納多斯:《哥雅之畫》〈嘆息、瑪哈與夜鶯〉

本曲可說是葛拉納多斯的代表作,副標題為《戀愛中的瑪霍們》(Los Majo Enamorados),創作於一九〇九年至一九一四之間, 以十八世紀宮廷畫家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之畫作為靈感,進而自行想像題材與故事,加入西班牙民俗音樂、舞曲節奏,形成描述「瑪霍」(Majo)與「瑪哈」(Maja)愛戀情懷的鋼琴作品。一九一六年,此曲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首演,葛拉納多斯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為了搭救仍在海面上的妻子而躍入海中,雙雙於船難中喪命。十八世紀的馬德里,年輕市民們的社交娛樂活動,充斥著自由、奔放、熱情,低下階層平民 年輕男子統稱「瑪霍」,女子則為「瑪哈」。〈嘆息,或瑪哈與夜鶯〉描述夜晚瑪哈對瑪霍的思念之情,獨自在窗前發出陣陣的嘆息聲,並與夜鶯的啼聲形成強烈的憂鬱及哀愁。


曲式上較為自由,是為主題旋律與其即興風格之變奏;曲中代表瑪哈的主題素材來自於瓦倫西亞(Valencian)的民謠,葛拉納多斯曾在鄉下時,聽見一位小女孩所唱的,歌詞內容主要是描述一位女孩在花園裡聽到鳥兒們正悲傷的唱著歌。瑪哈主題在樂曲中不斷的重複出現,而每一次的氛圍和情感皆有所不同。作者於開頭註明「憂鬱的行板」(Andante melancolico),寫照了瑪哈當時沈重、哀傷的心境,充分點名整體的樂曲氛圍。此曲以代表孤寂、憂愁的f小調為中心。


第一段為主部主題A,最高聲部為主旋律-瑪哈的主題動機。開頭以級進上行,往上跳進後接著級進下行的模式,宛如瑪哈望著窗邊仰頭渴望,卻又隨之低頭展現嘆息之情景。旋律上多為反向進行,在樂句結尾常出現漸慢的指示,表現出極度不捨的情緒。

第二段為變奏一,這段開始葛拉納多斯稱為「瑪哈之歌」(The Song of The Maja),織體上轉為典型的主調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具有清晰的伴奏聲部與旋律聲部。右手採用連續重複根音的三和弦旋律序進,隨後以八度的和弦進行,增強音響效果;左手節奏形式固定,以大幅度橫跨音樂的分解和弦為特色,並於其間穿插著繁多的裝飾音。第二次主題再現升高了八度,在短短六小節內,音量迅速從pp-ff,接著達到本曲最大張力之處,速度變化多達十次以上,然而在下一小節立即轉弱,顯示其瑪哈內心之波濤起伏。第三次的瑪哈主題,力度突然轉弱調性轉入屬調b小調,顯示出葛拉納多斯浪漫而敏感之特質,第四次的瑪哈主題在同音域上再次強調,並縮短樂句,展現更緊湊之效果,亦顯示出瑪哈情緒的快速轉變。

第三段為變奏二,調性回到升f小調,瑪哈主題的旋律由中聲部呈現,猶如男高音深情地歌唱。和聲上,以升F音爲持續低音。在此之後,樂曲轉至升F大調,此段標註-充滿痛苦的表情(con molto expressione en un sentimento doloroso),這份痛苦,不是失去愛人的痛心,而是瑪哈對瑪霍傾注了所有的愛與信念,但瑪霍卻把她忘了。由瑪哈主題延伸出嘆息般的下行音型為連接段,連續兩次的下行音型皆停在升f小調的屬和弦上,預示了即將再現的主調主題。兩次的嘆息音型之後,出現靜默般的休止符。尾奏不斷由高音域的裝飾音及分解和弦琶音,模仿了夜鷹的啼叫聲,象徵著愛情,抒發了瑪哈心中對愛人的眷戀之情;穿插了嘆息音型,彷彿瑪哈最終懷念過去之嘆息,樂曲以半終止的結束留下懸宕未定的感覺,猶如瑪哈心中的不安和愁緒。